作者简介:张之楠,男,1974年8月出生,汉族,山东曹县人,中 共 党员,研究生学历。1995年7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学院,1995年7月至1998年6月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1998年6月任职于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期间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任副市长。2008年6月至今任职于中国行为法学会,先后担任副秘书长、副会长,并就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
(张之楠,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一
人类进入20世纪后半叶以来,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许多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和众多的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讲求“道法自然”的中国道教。现在一般的看法,认为道教人生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和自然宇宙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思想和主张不谋而合。目前,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世界范围内的环保运动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生态伦理学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道教中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会对世界目前所处的困境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
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道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教史、教派、仪式、修炼、医学、养生等问题上;90年代以来,开始把道教与生态问题联系在一起,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陈霞《1990年以来国内道教生态思想研究概述》(《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四期)一文中,对这些成果有概括地论述。这些研究成果,研究者们都肯定了道家、道教能为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启示、借鉴、思维方式和思想资源,意识到“道教文化不是化石,它活生生地存在于当代中国社会,其提出的某些问题与当代人面临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共通性,有其价值意义之所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个人生活追求上、道教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者都提出了睿智的、富于启发意义的见解。
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6月,美国哈佛大学召开“道教与生态学(Dao- ism and Ecology)”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出版了论文集Daoism and Ecology ways within a cosmic landscape(《道教与生态学》),显示了西方学者对道教的推崇。西方学者认为道家、道教思想可以成为现代生态伦理的重要资源。卡普拉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Uncommon Wisdom Conversations with Remarkable People,Simon & Schuster edition,January 1988)澳大利亚生态哲学家西尔万和贝内特说:“道家思想是一种生态学的取向,其中蕴涵着深层的生态意识,它为‘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Taoism and Deep Ecology,The Ecologist,18:148,1988)在国内,通过设立重点课题的形式,支持这方面的研究。四川大学道教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于2001年设立重大研究项目“道教生态思想研究”,集合数名专家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除了单篇学术论文之外,亦有分量很重的学术专著。乐爱国教授主持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道教生态学研究”,最终于2005年出版专著《道教生态学》,认为道教生态学是道教意义上的生态学,道教凭借其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与现代意义的生态学相似和相通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