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之楠,男,1974年8月出生,汉族,山东曹县人,中 共 党员,研究生学历。1995年7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学院,1995年7月至1998年6月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1998年6月任职于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期间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任副市长。2008年6月至今任职于中国行为法学会,先后担任副秘书长、副会长,并就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
(张之楠,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
2011年1月17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筹拍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播出,中国各领域杰出代表(如谭盾、郎朗、袁隆平、杨利伟、姚明、邓亚萍等)和普通百姓在片中逐一亮相,让美国观众了解一个更直观更立体的中国国家新形象。
对于国家的这个举措,国内评论者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在塑造国家形象、展示软实力,也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加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性和话语权等实用性方面的考虑。台湾《联合报》刊登文章说,20多年来西方国家对大陆崛起的态度多抱疑虑和忧惧甚至频频向中国发难,为了不让中国在国际宣传上频频处于“挨打”地位,这是中国政府启动的“国家公关计划”,来彰显中国的“软实力”。
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或者展示中国的“软实力”自然是“国家形象片”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过,形象片的投放选在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的前一天,使得“形象片”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
胡-- 锦--涛主席在访美前夕,接受了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联合书面采访,在回答如何推动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这个问题时,胡--锦--涛主席不否认中美两国之间也存在一些分歧和敏感问题,但更强调中美两国在打击恐怖主义、防止核武器扩散、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上有相同的立场。胡--锦--涛主席指出,在新形势下,中美两国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合作领域越来越宽,因此双方应该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从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出发,排除干扰,应对挑战,相向而行,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国内对胡-- 锦--涛主席这次新年的首次访美高度评价,认为可以增加与美国的互信,增加美国对中国的了解。加强对话和沟通、增进战略互信的确是胡--锦--涛主席这次访美的一个重要目的,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胡--锦--涛主席在接受联合书面采访中提出的中美双方在交往中要摒弃“零和”的冷战思维,客观理性看待对方发展,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坚持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胡--锦--涛主席特意提出“零和”的冷战思维,是部分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随着美苏冷战的结束和中国的崛起,西方普遍担忧中国将取代苏联成为其对立面,排斥西方主导下的国际体系,如《当中国统治世界》的作者马丁?雅克认为:“如果中国崛起为世界最强国,她就会试图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喜好去塑造世界。”很多美国人流行一句话,是:“你把中国当作敌人,中国就可能真的成为敌人。”中国虽然由于历史原因有时把美国称作“霸权主义”,却越来越强调两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淡化敌对色彩。在国内改革开放的同时,不断融入国际体系、摸索自身发展道路。尽管中美目前不能视为“友”,但由于中美均不视对方为“不可避免的敌人”,所以可以视为非敌。
但正如胡-- 锦--涛主席所说的,中美两国存在着分歧和敏感问题,美国不断利用人权、西藏、新疆、台湾等问题,遏制中国、分裂中国、西化中国。在许多美国人的头脑中,仍然存在着冷战的思维,正如美国前总统基辛格1月13日在《华盛顿邮报》网站上发表的《应避免美中冷战》文章中所说:“我遇到的大多数政府外人士以及某些政府内部人士似乎认定美国谋求遏制中国、约束中国的发展。美国战略思想家们则呼吁关注中国日益增强的全球经济影响力和该国军队日益强大的能力。”基辛格是在“美国总统和中国国家主席即将举行会谈”时发表的这篇文章,他希望两国在解决之间的许多问题上取得进展,并呼吁美中不要出现冷战的局面。若果美中处于冷战的状态,“将使国际社会选择支持某一方,在核扩散、环境、能源和气候问题需要一个全面的国际解决方案之际使各地区政坛陷入争论。”
(张之楠,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
2011年1月17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筹拍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播出,中国各领域杰出代表(如谭盾、郎朗、袁隆平、杨利伟、姚明、邓亚萍等)和普通百姓在片中逐一亮相,让美国观众了解一个更直观更立体的中国国家新形象。
对于国家的这个举措,国内评论者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在塑造国家形象、展示软实力,也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加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性和话语权等实用性方面的考虑。台湾《联合报》刊登文章说,20多年来西方国家对大陆崛起的态度多抱疑虑和忧惧甚至频频向中国发难,为了不让中国在国际宣传上频频处于“挨打”地位,这是中国政府启动的“国家公关计划”,来彰显中国的“软实力”。
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或者展示中国的“软实力”自然是“国家形象片”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过,形象片的投放选在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的前一天,使得“形象片”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
胡-- 锦--涛主席在访美前夕,接受了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联合书面采访,在回答如何推动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这个问题时,胡--锦--涛主席不否认中美两国之间也存在一些分歧和敏感问题,但更强调中美两国在打击恐怖主义、防止核武器扩散、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上有相同的立场。胡--锦--涛主席指出,在新形势下,中美两国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合作领域越来越宽,因此双方应该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从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出发,排除干扰,应对挑战,相向而行,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国内对胡-- 锦--涛主席这次新年的首次访美高度评价,认为可以增加与美国的互信,增加美国对中国的了解。加强对话和沟通、增进战略互信的确是胡--锦--涛主席这次访美的一个重要目的,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胡--锦--涛主席在接受联合书面采访中提出的中美双方在交往中要摒弃“零和”的冷战思维,客观理性看待对方发展,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坚持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胡--锦--涛主席特意提出“零和”的冷战思维,是部分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随着美苏冷战的结束和中国的崛起,西方普遍担忧中国将取代苏联成为其对立面,排斥西方主导下的国际体系,如《当中国统治世界》的作者马丁?雅克认为:“如果中国崛起为世界最强国,她就会试图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喜好去塑造世界。”很多美国人流行一句话,是:“你把中国当作敌人,中国就可能真的成为敌人。”中国虽然由于历史原因有时把美国称作“霸权主义”,却越来越强调两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淡化敌对色彩。在国内改革开放的同时,不断融入国际体系、摸索自身发展道路。尽管中美目前不能视为“友”,但由于中美均不视对方为“不可避免的敌人”,所以可以视为非敌。
但正如胡-- 锦--涛主席所说的,中美两国存在着分歧和敏感问题,美国不断利用人权、西藏、新疆、台湾等问题,遏制中国、分裂中国、西化中国。在许多美国人的头脑中,仍然存在着冷战的思维,正如美国前总统基辛格1月13日在《华盛顿邮报》网站上发表的《应避免美中冷战》文章中所说:“我遇到的大多数政府外人士以及某些政府内部人士似乎认定美国谋求遏制中国、约束中国的发展。美国战略思想家们则呼吁关注中国日益增强的全球经济影响力和该国军队日益强大的能力。”基辛格是在“美国总统和中国国家主席即将举行会谈”时发表的这篇文章,他希望两国在解决之间的许多问题上取得进展,并呼吁美中不要出现冷战的局面。若果美中处于冷战的状态,“将使国际社会选择支持某一方,在核扩散、环境、能源和气候问题需要一个全面的国际解决方案之际使各地区政坛陷入争论。”